首页 校园动态 校园新闻
名师引领探艺术根脉 沉浸课堂绘中原之美 郑州市第106高级中学开展“行走的美术课堂”多维美育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4/21 16:42:00 浏览次数:123次

419日,郑州市第106高级中学高一高二部分美术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走进郑州美术馆、河南博物院、熊儿河公园及河南地质博物馆,开展“四维空间里的美育课堂”研学活动,通过专业讲解与现场实践,打通艺术理论与文化场景的边界。

 

 

名师课堂:技法解析与文化溯源相融

随着师生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前集结完毕,周宾老师以《轩辕问道图》为例,解析人物动态与叙事逻辑:“黄帝抬手的45度倾斜,既显威严又暗示故事转折,这是用造型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张建森老师借助油画《大河新韵》,用几何图形拆解构图法则:“左上三角形山峦与右下弧形河流形成对角线平衡,速写创作可借鉴这种‘稳中求变’思路。”王聿恺老师则用生活化比喻讲解笔墨变化:“笔尖含水量像奶茶甜度——七分糖墨色温润,全糖焦墨苍劲。”指导学生现场尝试“奶茶墨法”创作。

 

 

跨界实践:从青铜纹样到自然色彩

河南博物院青铜馆内,辛坤老师解密商代兽面纹方鼎:“兽面纹对称双眼强化神性,云雷纹螺旋结构实为铸造防裂设计。”学生用线描本临摹纹样,部分尝试将传统符号转化为数字LOGO

 

 

熊儿河畔,郭帅宗老师对比水粉与油画棒表现力:“水粉覆盖性适合春水层次,油画棒粗砺肌理与石桥质感天然契合。”学生创作《暮春河韵》时创新运用刮擦技法表现“时间指纹”。

河南地质博物馆矿物展厅中,学生观察孔雀石天然渐变色,卢娟老师关联北宋青绿山水技法:“‘三矾九染’与矿石层叠色彩异曲同工。”

 

 

美育新范式:课堂延伸激活文化基因

本次活动共提交速写、纹样设计等作品400余份。美术组组长卢娟表示:“在博物院真品前讲青铜纹样,在地质奇观中解构青绿山水,这种沉浸式教学能唤醒学生对传统的敬畏并激发学生艺术创新的表达

   作为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河南省首批多样化发展示范校、河南省美术一级学科基地校、河南省“双新”示范校、全国美术特色领军学校,郑州市第106高级中学独创“馆校协同”“自然写生+”等美育模式,近三年清华、央美、国美输送百余名新生,特色办学和社会声誉逐年攀升。我校将持续“行走的美术课”品牌建设,定期开展专题研学,开发《美术馆里的美术课》校本课程,助力学生夯实专业根基、拓宽文化视野。

 

                                                                   

图文:刘重隆

                                                              

一审:蔡宁

                                                                  

二审:何亮

                                                                                       

三审:胡庆周